2015-06-01
瑞士洛桑管理學院(IMD)所公布的2015全球競爭力排名,由於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從13名上升到11名,但是,具有競爭力是什麼意思呢?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吳明蕙說,台灣平均工時2116小時,比61國平均值多197小時,成台灣競爭力提高的原因之一。意思就是,對於企業的競爭力而言,越長工時,越血汗越讓企業能付出更少的成本,就是具有爭競爭力。同時,依據去年IMD的報告,台灣僅有12%的稅賦負擔比,在單項排行上第3。低到不行的17%營所稅稅率,也排名第9名。2014年台灣7成以上的企業未加薪,台灣真是有競爭力到噴血啊。
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,歡迎參與勞陣的勞動者講座。
洛桑管理學院(IMD)世界競爭力排行榜中,台灣排名回升至第十一名,官員開心表示「政府努力大家看得見」、「表現好」;但台灣的市井小民根本「笑不出來」。
尤其,在評比中,台灣一整年工時比評比國家高出將近兩百小時,用血汗換出「企業效能」的好成績,更不用說薪資凍漲、生活成本高,生活苦哈哈。與其整天追著排名指標,不如回歸改善人民生活基本面,別再一味追逐世界排名的虛榮光環。
政府對各項世界排行重視度高,平常各部會為排名,還會努力計算「要改善這項指標,達標後可以加幾分」;評比出來後,表現好大力宣揚,直說政府努力成果有目共睹,讓台灣愈來愈好。
但是表現不佳時又牽拖外界,去年IMD的世界競爭力排行,到瑞士世界經濟論壇(WEF)全球競爭力報告的成績下滑,都以「太陽花學運」當擋箭牌,直說因此影響排名。
世界評比有其代表性,但也有所限制,不應當成政府施政成績單,更不該作為政策推動原則。
以IMD世界競爭力排行來說,為了展現企業效能,只要工時愈長排名就愈高,台灣平均每天工時比其他國家高出一小時反而變成「好事」;而在政府效能中,賦稅 負擔愈低排名愈高,但台灣近年因為政府財源不足問題吵得不可開交,曾幾何時政府錢不夠用、工時太長反而成為優點,實在怪哉。
台灣多次在競爭力評比贏過日、韓,但真的帶來了什麼?民眾感受更深的是實質薪資凍漲十幾年、工時過長、房價高不可攀,這些也是亟需解決的困境。
與其活在世界排名的美夢中,更應謹記這些只能當作參考指標,不要再追著指標分數跑,應回歸根本,真正改善台灣的大環境。